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2.知道如何用行动理性爱国,振兴中华。
3.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如何用行动理性爱国,振兴中华。
教学难点:
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第一课时
1、导入
出示毒气罐、已销毁的日军遗留在华化学弹、毒气弹的主要分布图。
日本的毒气弹为什么会遗留在中国的土地上呢?除此之外,日军还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抗日战争,去回顾那段屈辱但值得我们铭记的历史。
2、勿忘国耻
活动一:九一八事变
1.出示“残历碑”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残历碑”上的内容。
2.播放视频《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而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了东三省的沦陷。
3. 九一八事变后,有一首歌曲广为传唱,我们一起来听一段这首《松花江上》。
你能体会出这首《松花江上》表达的情感吗?
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
4.师总结: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勇反抗。这是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开端,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中国大好河山,人民生灵涂炭,国土惨遭蹂躏。
活动二:七七事变
1.出示图片:日本老兵下跪。
为什么日本老兵要在美丽的卢沟桥下跪呢?
2.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关于卢沟桥事变,大家了解哪些知识呢?
3.出示卢沟桥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向大家介绍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词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
4.师总结: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活动三: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1.出示一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你们知道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播放视频)
2.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达到迅速灭亡中国的目的,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长达6周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3.2014年2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把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
是为了让人们牢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牢记我们民族和国家遭遇的耻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珍惜现在的和平幸福生活。
4.自读课本67页罗伯特 威尔逊日记节选的内容,学生自由读一读,进一步体会日本侵略者的残忍手段,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之情,进一步引导学生牢记这段历史,不要忘记民族的耻辱。
5.师总结: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都是最屈辱的记忆,这些是民族的苦难,国家的灾难,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永保和平。
三、众志成城
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具有爱国精神的全体中华儿女又是如何去做的呢?
活动四:众志成城战敌人
1.卢沟桥上的抵抗
在位于北京卢沟桥旁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大厅里,有一座名为“铜墙铁壁”的雕塑,你能解读出它表达的内容吗?
这幅雕塑名为“铜墙铁壁”,意思就是说在抗日战争中,具有爱国精神的全体中华儿女汇聚成气势磅礴的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犹如铜墙铁壁一样阻挡日本侵略者的铁蹄。
在抗日战争中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体现出了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抗战精神,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诗篇。
2. 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歼敌10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3. 百团大战
1940年8月,八路军100多个团在华北地区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对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大规模攻击,攻克据点近3000个,歼灭日伪军40000余人,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4.师总结: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千百万爱国将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顽强抵抗,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活动五:抗日英烈故事会
同学们,在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抵御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战争中,一大批优秀的抗日将士用生命和热血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支支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下面,我们就来召开一个“抗日英烈故事会”,把这些抗日英烈们的事迹与同学们分享分享。
1.八女投江
1938年10月上旬的一天夜里,东北抗联第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等八名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主动吸引敌军火力,英勇抗击。在弹尽被围的情况下,宁死不屈,毅然集体投江,壮烈殉国。她们牺牲时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
她们的壮举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为纪念八位女烈士,1988年八女投
江纪念群雕在牡丹江畔落成。
2.视死如归的赵登禹
抗日英雄赵登禹是第二十九军将领。在喜峰口战役中,他率部与敌军展开肉搏战。他用大刀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在镇守北平南苑的战役中,他虽身负重伤,但仍指挥作战,不幸壮烈殉国。临终时他说:“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
赵登禹的遗骸被葬于卢沟桥畔。北京有一段路被命名为“赵登禹路”,以纪念英烈。
3.出示课本70页反映抗日救亡运动的浮雕组图。这几幅浮雕中,你能看出全国人民是怎样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吗?
第一幅浮雕表现的是民众自愿为抗日战争运送粮食和物资的场景。
第二幅浮雕表现的是民众自愿为抗日战争修筑工事的场景。
第三幅浮雕表现的是民众上街示威游行,宣传抗日战争的场景。
第四幅浮雕表现的是海外侨胞为抗日战争捐赠物资的场景。
4.同学们,听了先烈们的革命故事,听了爱国民众的抗日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5.师总结:在这场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如火山般爆发,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虽然我们不曾经历战争带来的苦难,也不曾体验战火中的硝烟,但我们要铭记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记住为中华民族牺牲的英雄们,秉承英雄的精神,为实现中国复兴梦而努力。
5、课后实践
课后再搜集一些抗日爱国故事,把这些故事分享给你的家人。
【篇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从1946年6月开始,中国革命进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决战时刻。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军队,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2.能力目标: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进程和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爆发及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概括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目标:我党我军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反攻,埋葬了蒋家王朝,维护了国家统一,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2.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的制定。
四、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1947年,我方三大主力军挺进中原,它们互为犄角,“像一把钢刀插入敌人胸膛”,敌我双方的最后决战时刻已经到来。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战况,去感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
2.自主学习:
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通读课文。阅读的形式可多样化。(默读、朗读或齐读等。)
【篇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学习要点】
一、重庆谈判──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945—1946年)
1、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国内形势(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
(1)人民群众:历经八年抗战、付出巨大牺牲,获得抗战胜利的中国人民普遍希望和平,从此中国能走上富强之路。
(2)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在美国的支持下,积极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
2、重庆谈判
(1)目的:
①国民党: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为了争取时间,欺骗广大人民。
②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成果──签订《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
《双十协定》即《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但蒋介石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3)作用:协定的签订,是人民力量的胜利。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国民党要再发动战争,将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二、全面内战爆发和转战陕北
1、全面内战的爆发和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战略防御阶段(1946—1947年)
(1)全面内战爆发:
时间和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2)战况:经过八个月的作战,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2.敌人的重点进攻和党中央转战陕北
形势:蒋介石迫于全面进攻兵力不足,只好采取重点进攻,主要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但一直转战陕北。贺龙和彭德怀指挥西北解放军进行多次战役,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
三、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年)
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6)
(1)概况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从山东西南强渡黄河,跨过陇海铁路,千里跃进到大别山区,在那里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2)意义:严重地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
四、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
(二)概况
1、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1)地点:东北
(2)指挥官和参战部队: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主力。
(3)战术:“关门打狗、各个击破”。
(4)战果:解放东北全境,歼敌47万余人,此后,我军在数量上开始取得优势。
2、淮海战役(1948.11-1949.1)
(1)地点: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2)指挥官和参战部队: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率领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
(3)战术:“猛虎掏心”
(4)战果:共歼敌55万余人,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奠定了解放江南的基础。
3、 平津战役(1948.11-1949.1)
(1)地点: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
(2)参战部队: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
(3)战术:“分而取之”、“瓮中捉鳖”。
(4)结束标志: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补充:
和平解放北平之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战果:歼灭和改编敌军52万余人,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4.、历史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五、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4.21)粉碎国民党残余部队
1、目的: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结果: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蒋家王朝覆灭。此后,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之势追歼残敌,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
3、 意义: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内战失败后妄图“国共划江而治”的图谋。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六、小结:
辽沈淮海平津战,基本歼灭敌主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庆胜利;战略决战留遗憾,蒋匪残余逃台湾。
七、人民解放军取胜的原因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发动内战违背了人民意愿,不得人心,军心涣散;
2、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解放军勇敢顽强。